99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热7788,久久综合一色综合久久小蛇,99久久99久久免费精品小说,国产自国产自愉自愉免费24区,露露看片,99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移動客戶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智慧法院如何實現跨越發展?聽最高法副院長怎么說【政法大咖的超級網課】
時間:2021-01-11 18:30來源:中國長安網責任編輯:陳言

12月18日上午,中國政法實務大講堂再次走進北京大學。最高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姜偉以“智慧法院的跨越發展”為主題,為現場師生授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領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碑斚乱咽恰爸悄?時代”,司法領域亦不能回避人工智能問題。智慧法院是中國的原創概念。2016年在全國人大會議上,最高法院院長周強同志提出:“加快建設智慧法院”。其實,智慧法院不僅僅是信息技術的司法應用,而是人民司法事業事關全局、事關根本、事關長遠的一項基礎工程。

一、智慧法院的建設歷程

信息技術對司法的影響,最初始于20世紀60年代。司法信息化始于美國,英國先用于訴訟,出臺首部電子證據法是德國,韓國司法智能應用比較廣泛。

從我國法院司法信息化的發展過程看,經歷了電子化、網絡化、數據化、智慧化四個階段。電子化階段始于1986年,以電腦為中心,首先是電腦普及化,2006年以后逐步推進卷宗電子化,2016年全國基本實現。網絡化階段始于1996年,以網絡為中心,2016年,全國所有3500多個法院、1萬多個派出法庭全部接入法院專網,實現全國法院全覆蓋。數據化階段始于2006年,以數據為中心。2013年為中國法律大數據元年,最高法院建成“人民法院數據集中管理平臺”,2016年底,實現全國法院司法統計自動生成。智慧化階段始于2016年,以知識為中心,人民法院開始向智能化時代轉型。

2016年是我國智慧法院建設元年,基本實現卷宗電子化、網絡一體化、數據資源化,開始步入審理智能化。中國法院信息化的建設實踐,有三個特點:一是目標牽引;二是迭代發展;三是創新驅動。

智慧法院不是隨意提出的,有其深刻的歷史根源、客觀需求和現實依據。在新時代,如何解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司法需求與人民法院工作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2015年立案登記制改革以后,人民法院受理案件數連年增幅明顯?法院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向當事人及社會公眾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司法服務。2016年前后,正處于人工智能本輪發展浪潮高峰的風口上,人工智能取得重大技術創新,突破了從“不能用、不好用”到“可以用”的技術瓶頸。

回溯司法信息化的歷史,可以看出,各國司法系統對信息技術的運用由來已久,但借助人工智能頂層設計綜合運用于司法領域,則是我國的智慧法院建設。如果從1996年起算,我國的司法信息化用20多年走過西方國家60多年的建設過程。從2016年提出建設智慧法院,到現在僅僅四年,已經取得世界矚目的成就。縱觀發展歷程,相對于歐美國家,我國法院司法信息化前半程起步晚、發展慢,但后半程加速度、快追趕,發展勢頭迅猛。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智慧法院建設憑借體制優勢、技術優勢、制度優勢突飛猛進,實現了從自發到自覺、從粗放到集約、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式發展,從司法信息化的追兵,成為世界智慧法院的標兵。

近年來,180多位國外最高法院院長、首席大法官或大法官來華訪問,對我國法院信息化建設印象深刻,認為中國法院的信息化建設水平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并普遍認為,在他們國家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因為我們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體制優勢,有人工智能應用領域國際領先的技術優勢,有單一制國家最高法院主導建設的制度優勢。

二、智慧法院的實踐成效

智慧法院的標志,一是實現“全業務網上辦理”,構建“網絡化”法院。平臺載體由單一維度向多元化系統化延伸,涵蓋五大專網,包括互聯網、法院專網、涉密專網、外部專網和移動專網五個部分,內網外網全覆蓋、有線無線皆應用。全國3500多家法院實現“一張網”辦公辦案。二是實現“全流程依法公開”,構建“陽光化”法院。建成審判流程、庭審直播、裁判文書、執行信息四大公開平臺。截至2020年12月4日,中國裁判文書網公開的文書總量已經超過1.07億篇,訪問總量超524億人次,訪客覆蓋21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全球最大的裁判文書公開平臺。庭審直播累計超過1000萬場,點擊量300億人次,彰顯了中國法院和法官的司法自信。三是實現“全方位智能服務”,構建“智能化”法院。司法智能化可以彌補人的體力、腦力的不足,減少認知偏見、身體疲勞、知識陳舊、人情干擾等人類錯誤的影響,有效推進類案同判,統一法律裁判尺度,法官可能得出更公正更充分的裁判結論,提升司法權威和司法公信力。

人工智能與法律推理具有一定的契合性。智慧法院正在形成一個智能高效的司法生態系統,有全方位智慧審判應用場景,如“人機共融智能審判”AI法官助理“小智”,具有感知理解、推理分析、對話反應、決策行動等能力,能夠智能分析案卷、實時歸納爭議焦點等,對證據充分、規則清楚、是非明確的案件,在與法官的交互共融下實現“人機速審、精準秒判”。有高效率智慧執行應用場景,最高法院建立執行指揮管理平臺,搭建“集約化、扁平化、可視化”管理體系,建成網絡執行查控系統,全面掌握執行人在全國范圍內存款、金融理財產品、證券、房地產、車輛等16類25項信息,有效破解了查人找物難題。建立聯合信用懲戒制度,通過限制購買飛機票、購買列車軟臥和高鐵一等座以上車票等方式,讓失信被執行人“一處失信,處處受限”。全面推行網絡司法拍賣,讓暗箱操作和權力尋租沒有空間。攻堅“基本解決執行難”工作,一些困擾多年的問題,借助信息科技手段得到有效破解。有一站式智慧服務應用場景,信息技術與訴訟服務的深度融合,構建訴訟服務大廳、訴訟服務網、12368訴訟服務熱線構成一體化訴訟服務體系,打破傳統訴訟服務的時空限制,打造全年無休、24小時不打烊的法院,在線立案、在線庭審,讓當事人足不出戶打官司,讓人民群眾享受便捷化的訴訟服務。有多元化智慧管理應用場景,建立數字化管理模式,實現審判管理、人事管理、政務管理、廉潔管理、平臺運維管理可視化,解決了靠傳統人工手段管理不了、監督不好的問題。

中國智慧法院有幾大亮點:第一,建立大數據平臺。構建法院數據集中管理平臺,覆蓋全國四級法院,每5分鐘自動更新一次數據,實現司法統計自動生成。93%的法院(3255家)建成電子卷宗隨案同步生成系統,可以自動歸目、深度應用。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研發司法人工智能具有司法大數據的顯著優勢。第二,首設互聯網法院。面對網上糾紛,傳統解決方式難以應對復雜的網絡環境和在線數據,互聯網法院應運而生,實現網上糾紛網上審理。2017年8月18日,中國在世界上首設杭州互聯網法院,2018年9月又成立北京、廣州互聯網法院。智慧法院的典型代表是互聯網法院,是智慧法院技術要素的集中體現。第三,司法智能廣泛應用。智能系統借助算法技術,可以滿足訴訟過程各個環節的司法需求。據統計,法院系統共研發140余款應用軟件。

我國智慧法院建設的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規模效應初步形成,實踐成效逐步顯現,也得到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可。智慧法院有助于滿足司法需求、提高司法效率、提高司法能力、防范司法腐敗、維護公平正義。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波及全球,是對司法信息化的一次大考。我國法院工作沒有按下“暫停鍵”,維護公平正義不停擺,電子訴訟、在線審判已是常態。今年1至7月,全國法院新收案件1651萬件,已結1308萬件,收結比與去年同期持平。網上開庭同比增長9倍。

當事人的權利受到侵害,到法院打官司最希望權益得到保障,最關心糾紛快速解決。接近正義是現代司法的本質屬性。現代法治要求建立有效率的司法體系,通過觸手可及的訴訟、高質量的司法過程,有助于建立起司法正義和公眾信心。智慧法院的審理模式,突破空間限制,突破時間限制,突破人力限制,增強司法公正的預見性、精準性、高效性,為公平正義提速。智慧法院正在悄然改變法院生產公平正義的方式,以較低成本解決訴求,最大限度接近個案正義,讓司法變得更便捷、更高效、更公正,有助于群眾接近司法,實現正義。

信息化不僅是技術創新,而且推動制度變革。傳統司法一個飽受詬病的問題是,效率與公正的負相關關系。智慧司法利用信息技術可以破解這個矛盾關系,促進程序正義和實體正義的雙重實現。智慧法院的法理表達就是數字正義,是更加精準的正義,更加普遍的正義,更加接近本質的正義。

三、智慧法院的發展前景

人民法院正進入更加便捷、透明、高效的“智慧時代”。盡管人工智能發展進入爆發式增長的新高潮,但是仍然處于弱人工智能階段,距離“很好用”還有諸多難題。智慧法院的發展既有法律問題,也有技術問題,面臨語言歧義、數據瓶頸、算法“黑箱”等方面的挑戰。

我們的態度是,直面問題,堅定信心。人工智能存在的問題和挑戰,必須正視,認真解決。建設智慧法院的信心和決心,必須堅定,不可動搖。解決技術問題的最好辦法是使用技術,在使用過程中,才能及時發現問題,有效解決問題。我們要趨利避害,在司法領域,讓人工智能做其能做又能做好的事務。

智慧法院并不是簡單地將傳統司法從線下流程搬到線上,而是再造審判流程,推動訴訟程序重構、司法模式變革和訴訟規則完善。審判空間由當事人的對席變為對屏,審理時間變集中舉證質證為異步舉證質證。傳統審判方式以及一些規則已經發生變革。

在智慧審判中,互聯網技術一定程度上轉移了訴訟的空間,但本質還是“法院”、“法庭”,仍然是法律規范下的司法活動,智慧司法只能是實現公平正義一種方式,不能改變司法的本質屬性,還要堅持司法為民、堅守公正司法、遵循司法規律。要充分尊重當事人的自主性和程序選擇權,平等對待每個當事人。法院通過打造線上線下并行的混合訴訟模式,為當事人提供可選擇、可轉換訴訟方式的便利。面向社會弱勢群體,還應當增加有關電子訴訟的司法幫助,如異地立案服務、送法上門等方式,解決當事人技術鴻溝,讓各類當事人都能親歷司法的過程,感受正義的裁判。

今天的巨變可能很快會成為未來的常態。推廣在線訴訟,在世界各國已是大勢所趨。在新冠肺炎疫情刺激下,英國等一些國家,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速度推廣視頻審理技術。法律人必須擁抱科技。智能時代,司法實踐需要既懂法律又懂技術的復合型人才。

在智慧司法實踐中,目前也出現了一些辦案人員不適應、技術不完善、當事人不選擇等現實問題。從法官來講,在人工智能應用的初期,主要有兩種傾向,一是“還不習慣”的問題;二是“過度依賴”的問題。關于不習慣的問題,最高法院2020年發文,要求法官審理案件時應當檢索類案。這個問題將隨著司法信息化的進程會逐漸解決,也許有朝一日沒有使用智能類案檢索,可能被視為法律上的失職。關于過度依賴的問題,可能引發更大的司法問題,需要高度重視?!皺C器可以越來越像人”,但是“人不能越來越像機器”。機器是人創造的,人不能被機器馴化,成為技術的奴仆。

經常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未來法律智能是否會取代法律人?司法智能能不能取代法官裁判?人工智能的本質是計算智能,屬于數學領域。如果數學有邊界,人工智能的智慧邊界就取決于數學的邊界。但是,法律問題、特別是司法領域的問題不能都轉化為數學問題。司法具有判斷爭議事實、裁判社會糾紛的屬性,法官的審判工作綜合性強,裁判過程相當復雜。法官對于案件的認定和裁判不是機械的邏輯判斷和法條適用,其中,涉及正義和道德的價值判斷,要與社會主流價值觀一致;涉及人類情感判斷,要結合社會常理、常識、常情研判案情;涉及社會經驗判斷,要注重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司法活動是法院代表國家行使司法權,法官的司法主體地位不可動搖。讓智能機器完全取代法官工作,技術上不可能,法理上也不允許。

智慧法院不是讓法官失業,而是讓法官做更有價值的事。我們并不擔心智能機器替代法官的問題,而是擔心法官簡單地依賴人工智能判案的問題。人工智能在司法領域的定位應是輔助角色,最終仍由法官自主作出裁判。只有“法官素質+人工智能”才能保證司法公正。人與機器并不是競爭關系,而是合作伙伴、協同關系。機器可以幫助法律人更好的完成工作。

我國的智慧法院建設剛剛起步,將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和法律法規的完備與時俱進,進一步推進司法理性與技術理性的有機融合,形成一個更加開放、動態、智能的司法生態系統。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法治發展道路。我們應該自豪,充滿自信!智慧法院成為司法文明的新高地,使人民法院的各項工作發生了全方位變革,正是人民法院學思踐悟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生動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比嗣穹ㄔ汗ぷ鳑]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們將堅持司法為民、公正司法,努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司法需求,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努力創造更高水平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文明。

相關報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主辦

Copyright 2015 www.cdpx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 14028866 號-1 中國長安網 ? 2017版權所有